环球快播:狂飙过境

2023-03-24 13:22:53 来源:看客

本文系网易看客栏目出品


【资料图】

今年年初,电视剧《狂飙》走红,冲进十年来国产剧收视率前列。狂热溢出剧外。一些蛰伏已久的演员被送上了突然的春天,一些标志台词成为了流行的网络语言,就连剧中人物吃的猪脚面也被商机瞩目。

与此同时,一座三线城市正在以一种更加复杂的方式接受这种狂热。

作为《狂飙》的主要取景地,江门很快遍布了打卡点,人们涌进这座本毫无准备的城市旅游,拍照、吃喝、假装自己是强哥,企图在相似的足迹里穿越时空和影视剧相汇。

《狂飙》爆火的1个月后,我来到它的主要取景地之一,江门市三十三墟。它由老街和骑楼组成,是旧时市商业中心区的街道,一眼望去建筑群呈灰白色调,一些墙体破败不堪,灰色的霉点在墙上爬行。骑楼如今还有人租住,一楼则是商铺。在《狂飙》里,这是主角高启强发家的地方——旧厂街。

这样一个老旧的街区,很长一段时间并不为本地人青睐,出租车司机告诉我,他曾多次开过街区入口,却没兴趣进入。在《狂飙》还没火之前,通往三十三墟的车道几乎毫无阻碍,两旁的路阶本不允许停放车辆,但现在也被默许,车辆的牌照来自全国各地。

如今,对这座城市而言,“狂飙”像是个隐喻,不仅是带来人流的电视剧,它更像是种意象。高启强说“风浪越大,鱼越贵”。《狂飙》剧组离开2年后,属于这座城市狂飙的机会到了。

一天写100个“狂飙”

“那不是京海市政府!那是江海区教育局。”

今年1月,《狂飙》播出。27岁的江门人老彦也看了这部剧,第一个镜头扫向京海市,指导组的车从关口进入时,老彦一眼认出来剧里的京海市,就是自己的家乡,广东江门。

这让老彦感到惊喜。他产生了一个念头:去三十三墟摆摊。他有一辆自己组装的复古咖啡车,随开随卖,他觉得咖啡车和三十三墟的街景很搭。春节后,他来到了三十三墟,用咖啡车摆摊。

老彦是三十三墟最早到达的一批商贩,他年轻、随性,睡到下午一点才醒,看见了机会,也目视着整个三十三墟是怎么重现繁荣的。

一家名为“万宏音像”的店铺,实际上卖咖啡和欧包

突然涌现的“狂飙”同款店铺是最显而易见的变化。每天都有人在三十三墟抢占、收购新的店铺。在《狂飙》里,“徐记面馆”是高启强和安欣吃猪脚面的地方,在三十三墟,一家名叫“徐记面馆”的店铺很快被复刻出来。老彦还记得它是怎么快速出炉的,那间店铺本是“没人要的”空仓,后来老板来到这里,迅速装修完,就连装修风格也参照了电视剧同款的红色马赛克背景墙。

万宏音像店,高启强和音像店老板“博弈”的地方,本是江门一家本土面包咖啡店的仓库,实体店址在江门一家开发商楼盘下,《狂飙》大火以后,咖啡店把东西搬回三十三墟,原本陈旧、租金低廉的仓库摇身一变成为了最大的客源地。

“再比如这个购销部”,老彦用眼神瞥了瞥对面。购销部以前是卖米面粮油的,和老式的购销部完全一样,连门牌都没清洗过,但《狂飙》火了以后,一个卖臭豆腐的申请租了购销部门前的摊位,尽管被人投诉臭气熏天,但因租下摊位依然雷打不动。

老彦一个朋友的祖屋在三十三墟上,但由于这里破旧不堪,过去很长一段时间,朋友都用400元的月租将3层堪称“危楼”的空间租出。《狂飙》火了以后,他发现原来的租户已经成了二房东,转手把房子用2000元左右的价格租出。朋友即刻叫停了这一切。

在扇子上写“狂飙”的老师傅

没有人想错过千载难逢的机会。

在“强盛小灵通”的原址,我见到了卖扇子的秦小姐,大太阳下,她戴着墨镜,挂着二维码,拿着扇子到处推销,“15元一把!”机会和运气都被她把握住了。她是河北邯郸人,来江门已经20余年,做文创生意,给公司、政府部门和个体户做文创产品,比如酒吧的扇子,旅游宣传的扇子等等。她的公司就在三十三墟。

她妹妹也在三十三墟上做生意,在街的转角开了一家文具店。两年前,妹妹接到电话通知,街道要求整条街的商户暂时移开借给剧组拍戏,妹妹答应了。在秦小姐看来,这并不是什么新奇事,在过去很多年,几乎隔一段时间三十三墟就会借给电影或电视剧组拍戏,《误杀2》和《除暴》都曾在这里取景,虽然它们最终没有带来和《狂飙》一样的热度。两年后,秦小姐和妹妹在手机里看到文具店出现在《狂飙》里,门牌被换成了“强盛小灵通”。

秦小姐反应很迅速。她放下了对外的扇子订单,做起三十三墟内的生意,她跟三个会写书法的老师傅合作,在文具店附近摆着桌子写扇子,写的字就包括“狂飙”、“老默,我想吃鱼了”等字句。扇子生意很好,购买的游客络绎不绝,都要拿着扇子在街中央拍一张照。一位写书法的老师傅告诉我,他一天要写100多次“狂飙”,最多的一次,一天写了200次出头,而“飙”字笔画多,又难写,因此手很累。但对他来说,挣到了钱,一切就值得。

秦小姐是三十三墟上最早卖扇子的人,她包下了三个点卖扇子,又把多余的扇子分销给周围的商户,扇子越来越多,在万宏音像店前开咖啡车的老彦说,后来整条街都挂上了扇子。

一个小摊在买高启强鱼干

聪明的生意人将三十三墟的热潮推向顶峰。在这里,卖陈皮的当铺贴着演员倪大红在《狂飙》里的台词截图:这陈皮不错。老板穿上了蓝色马甲,背后印着“强盛”。卖鱼蛋的摊贩则把“老默,我想吃鱼了”海报里的“鱼”字后面加了个“蛋”。最受人追捧的当然是猪脚面店,在三十三墟,最受欢迎的两家猪脚面馆是“徐记面馆”和“强盛猪脚面”,甚至火爆到需要购票再入内吃面。

更多摊贩闻风而动。三十三墟外的广场挤满了卖柠檬茶的小摊和露营椅,老彦打听了,一个摊位租一天要100元左右,他感觉竞争大,没法挣钱,索性躲着城管在三十三墟里跑。在这条街上,老彦还见到了一个江门本土网红。几个月前,她因穿着性感摆摊而被其他摊贩举报,之后她在人群里消失了几个月,如今,她也出现在三十三墟,打着柠檬茶。

互联网公司也来了。在高启强和高启盛对话的一条街上,快手极速版的地推人员穿着“强盛小灵通”在这里大喊,“下载快手极速版!免费送‘强盛小灵通’蓝色马甲!”

“狂飙”疲劳

毫无疑问,热潮是一种财富。老彦的印象里,《狂飙》完播大约两周后,三十三墟迎来了客流量的巅峰,老彦在这里接待了来自上海和新疆的游客,很多人即便是前往广州,也要中转到江门下车,看看高启强发家致富的地方。那时候,老彦一天能挣1000多元。

但这条古街也相应嘈杂起来。在三十三墟,我遇到了江门本地高校的几个大学生。去年10月,她们第一次来三十三墟时,这条老街还没有挤进这么多游客,三线城市空旷的古街只有本地的老人在这慢悠悠地散步。但《狂飙》大火后,她们回到这里,拥挤的人潮让她们惊恐,“怎么会变成这样了?”

她们确实发现了一些变化。游客多了以后,三十三墟紧急增加了多个垃圾桶进行响应。而城管巡逻的次数更多了,时不时就会进入三十三墟里驱赶摊贩,有时候双方还会争吵起来。老街已然成为另一种面貌。

跟扇子们合照的游客

我在这里经历了一次难为情的购买体验。一对60岁摊贩叔姨将我拦下,他们推着贴着台词的手推车,把陈皮茶装进水桶里,人来了就按水龙头出茶,用奶茶杯装着。看到我,他们急忙夸赞陈皮的好处。但还没等我答应买下,便开始装茶递给我,“要冰吗?”

我心想要不把这8元给了,当和他们套近乎的费用,和他们聊聊在这摆摊的故事。“额......能和我聊聊吗?你到这多久了?阿姨?冰的。”

她笑笑,阿叔塞了一块冰,我付了8元,最后被告知了一大堆陈皮茶的好处,除了夸我长得帅,没有一句我想要的信息。我吸了一口,热陈皮茶还没被沾了黑点的冰块完全凉下来,一股姜片夹杂红糖的甜味涌入我的口腔,我确信我无法喝完半杯。

我走后,一个24岁的年轻人也上前观望,说年轻人就应该来杯陈皮茶,于是也被急匆匆递上了一杯被加了一大块冰的陈皮茶。年轻人吸了一口,有些不情愿地扫了付款码。“长得这么帅”,阿姨说。

街道上贴着《狂飙》的海报

我跟着那个被推销陈皮茶的男生走了一段时间,发现他没喝几口就把这杯8元的新奇饮品扔进了垃圾桶。“很甜,很难喝”。他从东莞出发,因为工作闲暇想来江门这座城市放松一下,而《狂飙》是他看过的为数不多能够夸口称赞的国产剧,“演员演技好,也很久没有这种展现复杂人性的电视剧了”,于是他按着小红书的指导来到墟顶老街,但逛了没多久已经对这条街感到疲惫——劣质的塑料海报,千篇一律的台词纸,拥挤的人群,还有满街的叫卖。

“我现在最讨厌的话是‘老默,我想吃鱼了’。这里让我竟然有点开始厌烦《狂飙》了。”他说想念他的狗了,打算当天就返回东莞。终将逝去的热度

热潮似乎也在这嘈杂中慢慢褪去。在三十三墟的一个角落,我看见了低头刷手机的卢姨(化名),她的陈皮摊位和所有摊位一样,贴满了《狂飙》的剧照截图、台词。档口是临时组建的,店面是广东常见的茶台,店面外就摆卖新会陈皮。

卢姨是台山人,在《狂飙》爆火前,卢姨还在做月嫂,《狂飙》火了以后,她精明的亲戚快速把三十三墟的店铺转型成了陈皮档口,请来卢姨做兼职,在江门这座小城市,卢姨多了一个就业机会。但生意却没有想象中那么好,尽管每天人潮汹涌,卢姨却眼见着人群从陈皮档口经过,据她说,陈皮的购买主力军还是中年人,一包新陈皮150元上下,老陈皮则更贵,火热并没有波及到她的摊位。

我去的那天,老彦在咖啡车旁站了一个下午,只卖了8杯,按照拿铁20元的价格来算,不过挣了160元。但老彦算是尝到甜头的人,他的豆子选得好,不怕砸成本,整条街上卖咖啡的也没有几家。再后来,他离开了三十三墟,把咖啡车开向了学校。

3月初,一个朋友去江门旅游,到《狂飙》的取景地“三十三墟”转了转,结果被人群挤得呼不上气。她丢了几张街道的照片给我看,照片里,老街贴满了“狂飙”的海报。“没啥意思”,她说。另一位游客也说,他不喜欢三十三墟如此迎合《狂飙》的热度。“文化产品太单一”。

无人问津的陈皮摊位

涌向三十三墟并感到失望的游客不在少数。但三十三墟的走红本身就像是矛盾体。

走在江门的街头,我能够理解它为何会成为《狂飙》的取景地。作为一座珠三角边缘的三线城市,江门有骑楼、老洋房,有旧时繁华的痕迹,也有如今空旷的舞台。

白天离开三十三墟,这座城市到处都是“高启强”(高启强的标志性形象之一是骑摩托、戴头盔),摩托车是道路的主力军。老城区节奏悠然舒适,街边既能看到精品咖啡店,也能看到老牌的烧腊店。

作为京海,它似乎再适合不过。

现在,因为一部电视剧,旧的墙体上出现了新鲜的广告牌,宛如万宏音像店里出现的咖啡豆和欧包,人们希望抓住这座城市的底色,但突如其来的热度和流量也容易让人产生错位的期待。于是在三十三墟,人们游览的最大可能是既看不到京海,也看不透江门。

街道上到处是骑摩托车的人

好在生活在江门的人和这座城市的气质是统一的。闲适,散漫,懂得抓住机会,或许也能接受热度终有一日的消逝。

春节之前,老彦开着咖啡车去了趟海南,和拥挤的人潮撞了个正着,在海口,他靠20元一杯的冰美式一天能挣2000元,他还记得一些趣事:在海口摆摊,连城管都要跟他买一杯美式。不久前,三十三墟的城管巡逻次数变得频繁,他索性开着咖啡车“逃”去厦门玩了一圈,再慢悠悠回来继续赚钱。他那祖屋在三十三墟的朋友对回到三十三墟做生意没兴趣,尽管现在老房子有了更高的价钱,但他专心在城区做一家理发店(老彦说的是“baber shop”)。

秦小姐说,现在自己早上6点钟就醒来准备一天的摆摊,晚上11点左右才离开三十三墟,但实际上零售和批发相比并没有更接近“暴利”。她能预见未来热度的下跌,她想和政府谈合作,一起开发更多的文旅产品。

如今,狂飙过境,一座三线城市迎来了它热烈的变化,也保持着它不变。走出三十三墟,京海会消失,而江门的名字则会更清晰。狂飙以后,当你散步,放缓呼吸,关于这座城市的一切底色都会回来:轻松、开放、自由、机会、古老和流行。毕竟在江门,散步才是正经事。

本文系网易看客栏目出品。

更多内容请关注公众号:pic163

标签:

最新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