浅析小学数学作业面批的有效性 (教学与研究第316期)|天天微资讯
於立春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批改作业是教师教学的一个重要工作环节,在“以学生为本”“以学生的发展为本”“服务学生”的理念支配下,我们确实要在面批作业上动些脑筋,想些办法。批改作业的方式也很多,有详批、略批,有教师说出答案让学生自己批,有让学生之间互批的,有给学生面批的……而最高效、最能获得真实信息的就是面批作业。那么如何保证面批作业的有效性呢?具体的做法是:
一、激发学生兴趣,是提高数学作业面批有效性的前提。
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”,“没有兴趣的学习,无异于一种苦役;没有兴趣的地方,就没有智慧和灵感。”入迷才能叩开思维的大门,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。要在教学中真正做到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,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就变得尤为重要。作为教师,应该精心设计课堂教学,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,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才能,才能使学生“要学、会学、乐学”。作为教师,必须要善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。
首先,给学生营造和谐、愉悦的课堂气氛。如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、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等让教师授课的内容变得新颖、有趣。
其次,注重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,面批作业时要加强师生情感交流,老师要以真诚的笑容面对每一个孩子,使师生情感得以交流,让每一个孩子都以良好的心态参与到学习之中。对于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,教师也应多多给予鼓励,使他们有信心学得好。经常给予学生赞扬,发现他们思维的“闪光点”也能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。
教师与作业出错的学生交流时,要用微笑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,让他知道不是挨骂的。注意和学生说话的语气和纠错的技巧,保护学生的自尊和信心。尽可能一步一步地用“如果是这样,那么会怎样……”“我想,你这儿肯定是粗心了,你看……”等学生乐意接受的语言引导他走向成功。
二、精心设计作业,是提高数学作业面批有效性的基础。
数学作业的设计是课堂教学的延伸,是使新授知识转化为学生技能的重要手段。
作业的针对性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,作业的设计要有坡度,在范围和数量上要有层次性、伸缩性,以适应不同程度的学生。既要使学困生“吃得消”,中等生“吃得饱”,又要使优等生“吃得好”。例如:教学“小数乘积的近似值”时,可通过基础练习、综合练习、拓展练习等步骤,依次设计作业题目。基础练习:计算结果保留两位小数,这类作业留给“学困生”。综合练习:测量学校操场的情况,再算出操场的实际面积是多少平方米,要求结果保留两位小数。这类作业留给中等生。拓展练习:“两位小数的乘积保留两位小数,取近似值是7.38,准确值可能是多少?”这类作业留给优等生。这样,可有效避免课外作业的“齐步走”现象。
作业的趣味性。趣味性作业的设计能够寓教于乐,易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,既巩固、强化了知识,又让学生感到学习的轻松、快乐。例如:在做四则混合运算计算题时,一味地布置计算题,机械地重复练习,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,而且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。针对这一问题,笔者设计了两组练习,每组四道,并把每一组各题的得数之和告诉学生,这样同学们做完后,就知道做得对不对了。学生做完第一组后马上又去做第二组,做得快的同学要求老师出第三组。
作业的适量性。教师布置作业要少而精,要在培养锻炼学生思维能力上下功夫,做到举一反三,触类旁通,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多做练习题,确有暂时提高成绩的效果,但凭“题海”取胜,负担过重,往往事倍功半。学好数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,学生掌握值是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,这就决定了数学作业不能过滥,更不能简单地以熟生巧,以量求质。教师必须精心设计作业练习,练得恰到好处,这是提高学生能力,同时做到“减负”的重要手段。
作业的选择性。学生在完成作业时,或多或少会存在逆反心理,在布置作业时,我大胆规定,学生对不会做的题可以不做,这样能使教师迅速、清晰的把握学生的作业情况和实际水平,为教师今后的教学指明方向,提供参考,同时可以使学生摒弃抄袭、自欺欺人的不良学风。
三、抓好课堂效率,是提高数学作业面批有效性的核心。
巧设问题的情景,科学引导。在教学新知识前,教师应有意创设生动、愉悦的意境,揭示知识间的联系,从而提高课堂效率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将数学“生活化”。这样,学生不仅能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,也能把数学学习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。教师可以把故事、游戏引入课堂,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操作。例如,在教学“分数的初步认识”前,可安排这样的情境:“小红、小兰两人吃一个蛋糕,每个人吃多少呢?如果用数学该如何表示呢?”学生们会感到很有趣,并急于想了解,于是教师可以因势利导,引出教学内容,带学生们进入新知识的学习。
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动手实践。数学教学要取得好的课堂效率,必须要引导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。因此,在数学课堂教学中,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活动方式,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。在此,我们特别强调会做,因为只有通过实践,才能真正将所学知识消化、贯通;通过实践,学生在“触摸”中感知、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。如分一分、数一数、画一画、摆一摆、拼一拼等,使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、具体化。使学生在操作中理解新知的来源与发展,体验到参与之乐、思维之趣、成功之愉。这样的实践活动较好地体现了“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”和“不同的人学习不同层次的数学”,使学生在尝到学习乐趣的同时,又激发了求知的欲望。
重视课后与课堂的紧密衔接性。小学数学知识的特点是系统性强,前后联系密切。课后复习能够给学生以总结、探索、发展的空间,这样不仅能巩固和发展课堂所获得的知识,更重要的是开发学生的智力,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,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。
总之,在教学中,只要充分利用新教材的内容,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,联系实际,创设情景,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,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,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,让他们学会创造性地解决问题,正确处理好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,使学生体验到课堂上40分钟参与学习的快乐,思考问题的兴趣,有新发现的愉悦,师生共同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。只有这样,才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,才能使学生的素质不断提高,作业面批的有效性就一定能得到提高。
(作者系保山市隆阳区金鸡乡东方小学教师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