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全球快播报】《显微镜下的大明》也是“绝望的文盲”?这个错误,不能怪老戏骨
2月16日,电视剧《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》已经更新至第10集,晚间播出第11集内容。随着剧情接近尾声,这部电视剧当中的一个较为显著的“错误”也浮出水面。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?
剧作名字当中,“丝绢案”三个字当中“绢”字在古汉语词典和现代汉语词典当中,都只有四声。而在电视剧《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》当中,截至目前,没有一位演员的台词发音是四声,大家清一色都是一声。
原著小说作者和署名编剧马伯庸,应该不在《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》的拍摄现场,因为“绢”字无论在古语当中,还是现代汉语当中,都只有去声(四声),这是没有争议的事情,马伯庸老师作为学者型的作家,当然知道这个常识。
(资料图)
而该剧的导演和演员们,及其现场拍摄的工作人员们,似乎并不知道这个知识点。尤其是一些自认为台词功底很好的老戏骨级别的演员们,比如,吴刚、高亚麟等等。网友们普遍认为,老戏骨级别的演员们,不仅演技好,而且知识层次要远胜于青年演员。因此,“丝绢案”的发音出现全员错误,大家可能会多怪罪老戏骨们一些。
我感觉,这部电视剧当中对于“丝绢案”这三个字的发音,出现“错误”,可能是混淆了“绢”和“捐”两个字。“苛捐杂税”的“捐”便是一声。导演和演员们可能没有认真分析“绢”到底是什么意思,把“苛捐杂税”的“捐”与之混淆了。
如果说从电视剧的常识科普角度来讲,《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》还是有必要更改一下这个发音错误的。在该剧的剧情当中,基本上所有的演员遇到这个发音的时候,都出现了错误。“丝绢”这个词,其实是中学考试词汇。电视剧作品尽可能不要误导孩子们,也不能误导成年观众。
咱们当年,曾有歌手分不清“刽子手”的“刽”字到底怎么发音,结果在自己的歌曲当中唱出了错误的发音,造成以讹传讹,很多听众都以错误的为正确的,很多年纠正不过来,这就是前车之鉴。基于此,《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》上线的平台方,真的有必要尽快改一下发音,毕竟,改一下,也不难。
但就此便说《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》也是全员“绝望的文盲”,还是不妥。春节档之后,自从出现了“绝望的文盲”现象之后,观众们对于演员和影视剧作品的文化档次要求开始升高。这是好的事情。但是,亦不能遇到一些文化上的问题,便说人家是“绝望的文盲”。对于这次的发音“错误”,我有另外的看法。
其实,在现实生活当中,咱们的现代汉语(古代汉语也是如此)发音,也不是完全按照汉语字典和词典来的。有些发音,虽然字典上是这样的,但是实际发音当中,会出现一定量的变化。这个知识点,可能很多没有接受过“汉语言文学专业”教育的朋友们不知道。
一个娱乐圈的例子。比如说,有一次,张雨绮上央视舞台,主持人介绍张雨绮,怎么发音的呢?“张”是正常发音,“雨”发二声,“绮”发三声。好多观众就笑话央视的主持人没文化,人家明明“雨”发三声,“绮”发二声嘛。实际上,央视主持人的发音没有问题,反倒是张雨绮自己把自己的名字叫错了发音。
为什么呢?因为在汉语词汇组合当中,连续两个三声凑在一起,就需要把前边一个三声变为二声,不然,就根本上不容易发出两个连续的三声出来。明星张雨绮自己总是把后边的“绮”变为二声,实际上是不对的,应该变前边的“雨”。
类似的例子,也出现在这个“丝绢案”上。这里边,“绢”和“案”都是四声(去声),两个去声放在一起,也有发音上的变化。当然,这次的变化,不是给其中一个换声调,而是把前边的一个去声“降一半”。
邵敬敏老先生的学术著作《现代汉语通论》当中,对于这个知识点写得很清楚:去声相连,前面的由51变为53,后面的不变。这是大学里边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上的知识。如果网友们不是学中文的,那这个51变53就无法理解。简单一点讲,大概就是,前边一个去声降到一半就停止,后边这个去声,要读完整的降调。
所以,“丝绢案”这个词,连在一起读的时候,“绢”的降调就是降到一半的时候即可,然后去读完整的“案”的四声(去声)。当然,《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》当中,老戏骨和青年演员们的读“一声”,显然是不对的。
基于此,我有两个看法。第一个,这次的发音错误,不能全怪老戏骨,这个知识点,确实有点难了。第二个,影视剧也不能怕较真,文化不就是在这种较真当中,得到普及了嘛。大学中文系当中的知识点,竟然可以通过一个剧评文章普及出来的,也是一个有乐趣的事情。(文/马庆云)